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1]又称猫爪热,[2]是由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导致的一种儿童和青年人的急性感染,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动物性传染病;常通过猫抓或咬伤由猫传播到人,偶尔狗、兔、和猴抓咬造成的伤口也可引起猫抓病。[1] 猫抓病首先由Parinaud于1889年报道。[3]汉赛巴通体属于巴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1]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约(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1]Giemsa染色呈蓝紫色,镀银染色呈棕黄色。从临床新鲜标本分离的汉赛巴通体有菌毛,而经实验室传代后可丧失。[4] 猫抓病全球发散。[5]截至2019年,美国的发病率为0.77/10万~9.3/10万,全球每年的发病患者数超过4万。[3]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猫;[6]主要传播途径是与猫、犬等动物的密切接触。特别是当人被猫抓伤、咬伤或皮肤破损处被猫舔舐时,汉赛巴通体可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7]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与猫狗接触史,且男性多于女性。[1]
猫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疲乏、胃肠道症状,约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或硬结。通过淋巴结活检,可诊断该病。[1]该病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首选药物为阿奇霉素;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治疗,疗程为7天或更长。[1]预防措施包括定期给猫体检、被抓伤后及时处理等。[2]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