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拉丁学名:Diospyros kaki Thunb.)为柿科柿属植物,又名朱果,猴枣。落叶乔木,上冬芽先端钝落,小枝密被褐色毛。叶阔椭圆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革质,入秋部分叶变红,叶痕大、红棕色,维管束痕呈凹入状。花雌雄异株或杂性同株,单生或聚。柿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2] 柿子原产于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它耐寒、耐瘠薄、耐旱,不耐盐碱,通常生长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环境中。[2][3]如今朝鲜、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均有栽培。柿树的繁殖主要用嫁接法,通常用栽培的柿子或野柿作砧木。[4]柿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甚至发现了250万年新生代野柿叶的化石,考古学家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柿饼和柿核,进一步印证了早在汉代,中国就开始栽培柿 树。柿子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本草纲目》《本草再新》中记载:"可入心肺、大肠经",是中国传统的药食兼用的药材。[5]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等。另外,柿子的医学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