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頠

西晋时期大臣、哲学家
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河东郡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时期大臣、哲学家。其父是西晋政治家、地图学家裴秀,其妻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长女。[1][2]
其出身于河东裴氏家族,通博多闻,兼明医术,自少知名,为人颇有雅量,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太康二年(281年),裴頠被征召为太子中庶子,后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尚书左仆射等职。曾与司空张华反对晋惠帝皇后贾氏乱政,并回绝赵王司马伦多次求官,故遭司马伦忌恨,后在政变中被赵王司马伦所杀。晋惠帝复位后,追复裴頠本来官职,以卿礼改葬,谥号为“成”。[1][2]
裴頠针对“贵无”提出了“崇有”,从“崇有”的立场阐发了“有”相对于“无”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偏失,使魏晋玄学围绕“有”“无”关系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和深入。但在社会政治领域,他还是欣赏“无为而治”。其著作除《崇有论》得以保存外,《贵无论》《辩才论》等均佚,残文散见于《晋书》等书中。[2][3]

人物生平

幼而好学,家世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