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稻

能种活在缺水山丘地的稻米
山稻是个古老稻种,许多地方品种无名无姓,也不知来源。它产量极低,但耐旱性却很强,深扎于贫瘠的山地上顽强生长,只在与世隔绝的山寨里才有小面积种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山稻大多已从土地舞台退出,消失在山野间。[1]
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山兰,又称“山栏”。史料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fán]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根据大量史料的记载,民国时期,山兰稻的种植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仍旧普遍,新中国成立后,优秀水稻品种的广泛种植,才慢慢使山兰稻的种植面积减少。[2]

概述

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在古代黎族人便首先适应所居地区的山地缺水特性,艰苦开发出了增产粮食的稻种,使用刀耕火种方法在山上量产。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山稻庞粒”的野生稻种,首次开始科学化研究和现代化种植。

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