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英文名:Individual Differences,别名: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1][3] 孔子提出智力的“上智”“中人”“下愚”差异观,柏拉图也强调每个人的自然素质独特,适合不同工作。[4]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指出种族内差异促进生命进化。他的亲戚高尔顿受此启发,开始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并于1869年出版《遗传的天才》,开创人类个体差异研究领域。[2]189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等人系统阐述个别差异心理学,1900年斯特恩首次使用“差异心理学”名词。差异心理学分为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前者指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后者指个体在心理生理上表现出的稳定而独特的特征,这 些特征基于遗传素质并通过后天实践形成。[4] 研究历史
孔子曾提出关于智力的“上智”“中人”“下愚”三种类型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提出:“没有两个人生长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已的自然素质而区别于另一个人,因此某种工作对这个人适宜,对另一个人是另一种工作适宜。”[4] 理解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1859年,这一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理论指出,生命高级形式的进化部分归因于种族内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差异。他假设,如果种族的各个成员存在差异,那么在某些环境下,具备某些特性的成员会比其他成员更容易适应或更为成功。这些具备最佳或最具适应性特性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以适应性差的个体为代价繁衍后代,这些幸存者将他们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通过这一过程,生命逐渐进化到当前的复杂和智能化水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