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鹿

鼷鹿属下哺乳动物的统称
[]鹿(学名Traguluskanchil),别名小鼷鹿,共38个亚种[1]体形略比野兔大,体重1.3~2.0kg,体长420~630mm,肩高约200mm,是仅次于蹄兔目成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鼷鹿科种体型最小的一种。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四肢细长,前肢较短。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没有角,第一枚门齿呈铲状,第二、第三枚门齿和犬齿都呈条状,铲状的门齿之间还有空隙。雄兽的犬齿较为发达,露在外面形成獠牙,是它决斗时的主要武器。鼷鹿习惯于夜间生活,主要在黄昏活动。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
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形态特征

现生鼷鹿的祖先是(古)鼷鹿,出现于晚始新世。(古)鼷鹿也很可能是反刍类动物的祖先,其主要的一些特点与现生鼷鹿类似,体形大小如兔,头上没有角,四肢细长,脊背弯曲,但有一条较长的尾巴,脚也比较长,而且掌骨和[zhí]骨都是分离的,所有的牙齿都存在,但3个上门齿较小,显然正在趋向消失。
鼷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