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ies,MD),是一类常见的骨骼肌变性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肌无力,主要累及肢体的近端肌肉,极少数累及远端肌肉,腱反射消失、肌肉假性肥大。[1]发病年龄可从新生儿至成年晚期。[2] 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定位在Xp21(X染色体短臂2区1带),它编码的蛋白--抗肌萎缩蛋白缺失与该病有关。[3]假性肥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主要为男孩,多在儿童期发病,此型病初走路迟缓,步行易跌跤,登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双下肢无力,小腿腓肠肌发硬,行走时挺腹,骨盆及下肢摇摆状,似“鸭步”状。[3] 该病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尤其基因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配合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及血清CK测定,一般均能确诊。肌营养不良症应与少年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慢性多发性肌炎等疾病相鉴别。[3]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作业治疗等,对已经挛缩和畸形者可予矫形手术。[3][6]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差异大。假性肥大型(DMD)是最多见类型,其发病率为1/3500活产男婴,1/3的病例为散发性新生突变。[6]
分型
肌营养不良的类型主要包括: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贝克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埃默里-德赖弗斯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远端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