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编辑家,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1][2] 1927年,光未然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a]。1931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3]1935年,光未然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1]1936年,光未然开始与冼星海、张曙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3]1937年,光未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1938年,光未然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的工作。[3]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创作了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延安。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完成了全部音乐旋律的创作,并在排练期间将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1][3]1940年,光未然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3] 1941年,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缅甸,主编《新知周刊》,任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总领队。1942年,光未然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6年起,光未然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1949年,光未然回到北京,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等职务。[3]2001年,他创作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4][5]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 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同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辞世。[2][4][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