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世臣-抖音百科
包世臣(1775年—1855年),清代散文家、书法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是北宋名臣包拯的二十九世孙,[1]安徽泾县人。[2][3][4]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安吴先生。[4][5]包世臣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官任江西新喻知县,[2]仕途不顺,终归布衣。他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5] 包世臣二十八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至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所称颂。[4][2][5]他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尤其具有农、礼、刑、兵所谓“齐民四术”的广博学识,成为当时许多封疆大吏重视的“全才”幕僚。著有《中衢[qú]一勺》《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包世臣的代表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与其书学思想高度统一,走碑帖结合一路。[4] 简介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吴熙载的老师)。字慎伯,号诚伯、慎斋,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 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于东汉时曾分置安吴,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学者称安吴先生、“包安吴”。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谈兵。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多次考进士不中,以大挑试用为江西新喻县令,年余,又被弹劾免职。此后曾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人幕客。他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巨政,经常向他咨询,以此名满江淮。嘉庆十九年(1814),南京地区因旱大饥,包世臣力劝江宁巨绅秦承业倡举义赈,并上书两江总督百龄,促其设法拯救灾民。鸦片战争时期,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曾有记述与议论,颇具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