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Non Commission Officer,简称:NCO),又称军士,是服志愿兵役制的士兵,通常是从服现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或者从军队院校毕业的士官学员中任命,也有少数是从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3]士官是部队作战训练、教育管理和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修理的重要骨干。[2]士官一般服役期限较长,职业化的特点比较明确,[4]分为管理军士、技能军士两类,[a][5]实行工资制和定期增资制度。[6]
士官制度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作为军官制度的一种补充而设立的,是士兵晋升军官的必要阶梯。随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都纷纷采用士官制度。18世纪,部队编制中出现了作战士官和参谋士官,各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采取了许多包括选拔、晋升和培训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表明军士制度已初步形成。[1]20世纪初,军事领域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大,技术士官应运而生,士官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征募结合(或志愿义务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外军士官制度得到快速发展。士官人数迅速增加,军衔体系更加完善,士官成为一支区别于军官与兵的人才群体。[1]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士官制度(即志愿兵役制度)起源于1978年。1985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实行士官制度的政策。[1]1985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类[b]76种干部职务改由士官担任。当时士官被称为“志愿兵”,1988年中国实行军衔制,正式使用士官称谓。[1]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军衔由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称谓由低至高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和一级军士长,取消士官服役分一期至六期的规定,保留初中高三个等级,服役时间均做了灵活调整。[7] 2022年,中央军委印发《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以及《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士兵退役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士兵制度改革转换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士官”统一改称为“军士”,军衔“三等七衔”设置不变,只将中级士官的四级军士长、上士称谓,相应调整为中级军士的一级上士、二级上士。军士军衔具体设置为:高级军士设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3衔,中级军士设一级上士、二级上士2衔,初级军士设中士、下士2衔。[5]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