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

西汉时期丞相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淄川国薛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西汉汉武帝时任丞相,受封平津侯。[1]
公孙弘出身贫寒,曾在海边牧豕为生,年轻时曾担任狱吏,因罪被免职。40岁时开始研究《春秋公羊传》。[1]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60岁的公孙弘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后因出使匈奴不合帝意再被免职。公元前130年,诏令征求文学儒士,淄川国推举公孙弘应诏,以策奏被汉武帝选为第一,召见后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出任左内史。[1][2]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孙弘任御史大夫,说服汉武帝专奉朔方郡,停止东海和西南夷的战事。[2]元朔五年(前124年)十一月,拜为丞相,成为汉初首位布衣丞相。在此之前,丞相一职均由侯爵担任,为此,武帝特地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1]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公孙弘因病辞职,没有得到批准。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公孙弘在丞位病逝,终年八十。[2]
公孙弘拜相在汉朝的影响很大,打破了以贵族为主统冶阶层的封闭性,司马迁称其“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为后来的西汉丞相封侯开创了先例。[2]他在任期间广泛招贤纳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但现已失佚。[2]

人物生平

初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