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将军

魏晋时期的武职官名
龙骧将军,古文作“[lóng]”(pang)骧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名,主要常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龙骧将军是中国古代武职官名,主要见于南北朝时期,龙骧将军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齐均第三品,南朝梁有将军号二百四十以上,龙骧叙次在一百七十以后,远较西晋初置时低。隋代以后无。

产生背景

三国初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年间。这个时期北方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并起。袁绍曹操吕布刘备韩遂马腾纷纷登场。长江以北是一片战乱。孙坚长沙太守起,后他的大儿子孙策袁术处借兵进取江东长江以南地区)。这个时代环境下。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这是现在为止最早的关于龙骧将军——这一职位名号的记载。
最初,晋武帝谋伐吴,因吴童谣“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语,所以拜益州刺史王濬为龙骧将军,使造船备战。龙骧之号始此,南北朝时开始广泛沿置,苻坚姚苌皆曾受此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