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姆病-抖音百科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伯氏疏螺旋体(Bolrelia burgdorferi)通过硬蜱虫叮咬人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莱姆病最早由欧洲在1910年报道,1975年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Lyme)镇发生流行,1980年该病被命名为莱姆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近70个国家有病例报道,[1]估计全球年发病30万人左右。[4]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疾病。[1]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为蜱媒传染病,硬蜱是主要传播媒介,中国主要是全沟硬蜱和 嗜群硬蜱。[5]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期: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可出现特征性的慢性游走性红斑,伴有发热、寒战、咽痛、刺激性咳嗽、极度不适等症状;第二期播散感染期出现神经和循环系统受累,出现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表现;第三期持续感染期开始出现有膝、踝[huái]和肘等大关节的反复关节炎、关节肿胀等表现。患者可仅有一种病期,也可同时具有三个病期。[1] 莱姆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的分离培养以及PCR检测,由于直接培养病原菌十分困难,因此临床多采用血清学免疫诊断方法[6],例如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IgG抗体等[1]。莱姆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等敏感的抗生素。[7]莱姆病可通过加强灭蜱工作,在蜱栖息地喷洒低毒杀虫剂,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孳[zī]生的区域,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做好个人防护等措施进行预防。[8] 命名
该病在1975年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Lyme)镇发生流行。因此,在1980年将本病命名为莱姆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