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1904年1月28日-1946年11月20日),原名刘安焕,曾用名刘炳生、刘本初,湖南桃源县人,新四军第1师政治委员兼苏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书记。[1][2] 1925年,刘炎开始参加农民运动,并于1926年加入农民协会及当选为农民协会委员长。1927年5月加入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任副班长,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随部前往南昌参加起义,9月参加秋收起义,在起义中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副班长、连党代表。1930年底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此后担任红军第一军团地方工作部、民运工作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 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被派至新四军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受陈毅委派帮助丹阳抗日自卫团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39年11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积极协助陈毅开辟和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新丰、延陵、句容城等战斗。[5][4]
1940年7月北渡长江,刘炎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黄桥战役。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刘炎任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刘炎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政治委员兼苏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书记。他先后主持召开了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和军政委员会,研究和实施巩固抗日根据地,支授前线的措施。1942年春积劳成疾,且日趋严重。曾一度到上海就医。回来后带病坚持工作。1946年6月,他随军入鲁,在驻沂南县桃花村的山东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疗养。同年11月20日,刘炎在山东临沂逝世,年仅42岁。[5][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