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筇竹-抖音百科
筇竹(拉丁学名:Chimonobambusa tumidissinoda[1]),别名罗汉竹,[1]禾本科寒竹属的一种植物。[1]是中国特有属种。[5]其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3]筇竹生长在海拔1560-2100米(最高达2200米)的高海拔寒冷湿润地区,[3][4]是典型的阴性植物。[4] 筇竹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节间圆筒形,长15-25厘米(基部数节间 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绿色,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叶片狭披针形。笋期4月,花期4月,果期5月。[6] 筇竹为著名的笋用竹种,[3]是中国最早的外销经济竹种。[7]其枝叶为大熊猫的重要食物。[4]筇竹的竿为制作手杖和烟竿的上等材料。[3]筇竹手杖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3]筇竹还是很好的观赏竹种,[3]宜植于温凉地带的较高海拔地区的庭院、公园、旅游景点、山坡等地,也是荒山绿化的重要竹种。[8] 形态特征
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各具环列之根12条;节间圆筒形,长15-25厘米(基部数节间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且各节间的沟槽均位于竿之同一侧面,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绿色,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中有环形缝线似的浅沟,易自该处受外力影响而逐节脆断,断口极平整;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同一节的节内本身宽窄不一,通常宽的那边均位于竿的同一侧面,该处竿环格外隆起,竿芽成三角状桃形,先出叶为革质,解箨后当芽抽长时并不贴竿而是斜展的主芽3,彼此并列,其下方可各具1或2次生芽;竿每节通常具3枝,有时除主枝外还具1-4条次生枝。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箨鞘黄绿色,厚纸质,长约为其节间的长度之半,长椭圆形,近基部微收缩而又向两侧呈耳状延伸,背面纵脉纹密而显著,小横脉有时可见,纵脉间生有棕色疣基刺毛,后者在鞘基部则较稀疏,在鞘上部则较密,鞘的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长纤毛;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