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居洞

湖北襄阳宜城的景点
庞居洞位于湖北省宜城市区东北19千米的汉江东岸,背靠霸王山和庙门山,属于王集镇庞居村境内,距离汉水河道约1千米。该洞因唐代隐士庞蕴及其家人在此修行并最终飞升而得名[1]

历史沿革

庞居洞地处宜城市的东北部,隶属于王集镇庞居村,距离王集镇中心仅有3公里的距离。洞穴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背后倚靠着霸王山和鹿门山,西侧临近汉水。庞蕴居士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曾在此处修行。明朝时期,宜城人士梁京在洞穴南侧修建了名为“庞居寺”的寺庙,到了清朝时期进行了扩建。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这座寺庙遭到破坏。尽管如此,庞居洞本身并不大,大约只有二十平方米大小,内部分为两个通道。在没有拆除之前,庞居寺的香火十分鼎盛,吸引了不少信众前来参拜。如今,洞口悬挂着由清光绪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所题写的碑记,以及被称为“襄阳才子”的王万芳所书写的对联:“山中日月闲来往,洞口烟霞自古今。”横批则为“隐士居”。洞内供奉着庞蕴夫妇的塑像。传说中,庞居洞原本深邃,北侧的一个通道可以通往鹿门寺,但由于后来被填充,这一通道已经无法通行[2]

自然地理

庞居洞呈现出前宽后窄的特点,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洞口高度约为2米,宽度为1.68米,整个洞穴的面积达到70平方米。洞口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面书写着“隐士居”三个大字。匾额上方镶嵌着一幅石刻浮雕花鸟图案;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雕刻着由清八旗官学教习优贡王万芳书写的隶体对联:“山中日月闲来往,洞口烟霞自古今”。洞口北侧的墙壁上还有一块高1.2米、宽0.5米的石碑,记录了清朝乾隆年间官方对庞居寺的修复情况,当时洞内供奉有多位神祇的塑像。此外,洞穴内还有三条石洞,其中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据说与襄阳鹿门寺相连,而另一条则向东延伸,据传与长山相通。洞穴前面南北两侧各有几间东西向的厢房,这些房间内也供奉有多尊佛像。洞口正前方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层木制楼房,称为“文昌楼”,楼内上下两层都摆放着多尊佛像,四周墙壁上还镶嵌着石碑,其中包括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王万芳撰写的碑文。除了主洞外,周围还有祠堂洞、牛洞、青蛙洞等多个洞穴,它们都被茂密的树林环绕,自然风光优美。庞居洞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认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