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廷镛

施廷镛
施廷镛(1893年12月—1983年3月23日),字凤笙,晚号奋生,安徽休宁人,中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自1922年起,先后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清华大学等图书馆,主持古籍分类与编目工作。曾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对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并不遗余力地抢救整理国故。著有《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施廷镛中国货币沿革讲义》《中国丛书综录续编》等多部重要著作。[1]

正文

施廷镛(1893年12月—1983年3月23日),著名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字“凤笙”,晚号“奋生”,曾用名“镜宇”。安徽休宁(归黄山市管辖)人。自1922年起,先后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清华大学、(伪)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图书馆,主持古籍分类与编目工作。曾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目组组长、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职。他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图书馆事业,在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题识》《清代禁毁书目题注》《中国丛书知见录》《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以上五种均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张秀民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内部刊行)等。除了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之外,他还进行地方志、丛书、文史哲工具书和古钱币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施廷镛中国货币沿革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文史哲工具书简介》(施廷镛主编)等。其子施锐著有《奋斗一生——纪念施廷镛先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以示怀念。
施廷镛先生的一生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对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自1922年被调入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开始,直到先生仙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把毕生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他在东南大学时,曾利用暑假开设图书馆学的有关课程,向学生传播和普及图书馆知识;直接参与图书馆的建设,曾参加筹备建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工作;先后在南京、江苏北平等地的图书馆协会任职并担任领导工作,对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在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有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图书分类方面。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他曾主持了对图书的科学分类工作,并创编了《图书分类法》和《著者号码表》。此分类法被称为“施法”,与当时由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创编的“刘法”并称于一时。直到今天,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分类仍在采用“施法”。二是不遗余力地抢救整理国故。先生是因为对图书目录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被调入图书馆工作的,此后一生都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1925年8月,他曾被清室善后委员会聘为顾问,清点和整理故宫图书。在整理昭仁殿藏书时,编撰了《天禄琳琅查存书目》,并对《掌故丛编》第十辑中的《禁书目录》进行了校注。在图书馆工作的几十年里,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基本没有离开过古籍的采买与编目。他还曾编写了《古籍版本学浅谈》的讲稿,在高校中普及古籍版本学教育。先后主持编印了《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甲编一》《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丛书子目书名索引》《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旧籍分类目录(初稿)》,对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2]

【施廷镛先生年谱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