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技术史

制革技术史
制革技术史[1]是指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制革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原始阶段

在原始阶段(公元18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已经学会了利用简单的工具剥取动物皮,并尝试将其制作成实用物品。然而,早期的制革技术面临着皮革易腐烂和硬化的问题。[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野兽的脑浆、骨髓、油脂和类脂物涂抹在生皮表面,通过揉搓等方式使其变软。这种方法使得皮革即使在晒干后仍然保持柔软,可用于保暖、包裹脚部或作为防御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烟熏鞣法和植鞣法,前者利用燃烧木材产生的烟雾熏制皮革以防虫蛀和腐烂,后者则利用热水提取树皮中的成分,使皮革变得更加柔软和耐用。此外,人们还发明了发汗脱毛法和灰碱脱毛法,分别通过放置在温暖潮湿环境和加入石灰液的方式去除皮革上的毛发。这些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制革技术的重大进步。尽管如此,原始阶段的制革技术主要依赖经验和直觉,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直到18世纪中叶才有所改变。

发展阶段

进入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制革技术开始从经验转向科学。在此期间,铁鞣法、植鞣法和铬鞣法等新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铁鞣法最初由约翰逊获得专利,随后多位科学家对其进行了改进。植鞣法则得益于基础理论的发展,如蛋白质化学、有机化学和胶体化学,使得人们对植鞣机理的认识加深,进而推动了植鞣法的工业化进程。铬鞣法最早由克纳普证实其可行性,但在1884年由舒尔茨获得专利,并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铬鞣法以其高效性和适用性,成为了重要的鞣革方法之一。此外,合成鞣剂和结合鞣法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为制革行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软化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生物软化法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依赖经验传授软化的局面。制革整饰工艺也随之发展,包括剖层机、转鼓等机械设备的出现,以及脱毛、软化等工艺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