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

William Thomas提出的理论
反身性,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

概念

反身性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William Thomas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Robert Merton完善.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参入者的思维与参入的情景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认知与参入处于永远的变化过程之中。参入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了均衡点遥不可及,趋势也只是不断的朝着目标移动,参入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参入的情景,往往造成诸多的不确定性。最后,反身性原理也非万能,它可能不一定经常很明显的发生作用,或者思维者没有发现。
反身性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的突破与完善,其建立的基础分别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性的质疑、人类理解认知活动的不完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不同性、参与者偏向及参与者思维对参与对象的相互影响等等。反身性理论比较抽象难读,就连索罗斯本人也曾感叹,自己对于反身性理论的描述是否也是一个反身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