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保育-抖音百科
生态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保护和复育手段,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这项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领域。[1][2] 定义与内涵
生态保育是指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单一物种群体单位,[3]乃至数个生物所依存的栖地,至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维护,甚至栖地原住民文化维护的学门。生态保育主要以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结合其他学门的技术,进行对于生态系统的维系。“保育”一词包含了“保护”和“复育”两个方面的含义。保护指的是针对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存与维护,而复育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生态保育不仅涉及到人类对于生物行为、食物链乃至整个栖地环境的了解,还关系到人类在环境经营上的模式与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因此,生态保育需要众多的学门参与,如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土壤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土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 物种保育
物种保育包括早期生态学中所针对特定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保护及复育的工作,以及维护近代保育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中所重视的保护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如濒危动物的圈养、饲育与野放的过程,以及珍稀植物种子与植株的保护、育种等。现代物种保育的概念已不限于濒危动物,而是扩及到各类需要帮助复育的动植物物种。西方物种保育的策略最初始于十九世纪北美限制森林开发与禁止过度捕猎动物的诸项措施,后来逐步将焦点摆放在濒危物种的保护事项。物种保育的概念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叶曾成为生态保育的主流策略。其中针对濒危物种的限制买卖、限制进出口、限制利用与圈养复育等至今仍是各国在生态保育中重要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