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连城城址

位于内蒙古的历史遗迹
十二连城城址,又名隋唐胜州城址、胜州榆林城故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政府东南的黄河南岸台地上,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修筑,是在汉代云中郡沙南县城废址上重建的。十二连城城址现存5个相连的城圈,靠东边是汉城残留部分,西北角是明代的卫城,主要部分是唐代城址。5座城垣分别属于不同时代。城垣整体略呈方形,一号城位于西南与五号城相连,两城东西并列,中间仅隔一墙,为隋唐胜州城故址;二号、三号城亦东西并列,位于一号城西北角,为明代东胜右卫城;四号城为汉代沙南县城地。城内遗物丰富,汉、隋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反映出这里筑城的历史和延续使用的时间较长。“姜义贞墓”的发现,为胜州榆林城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资料,同时,为研究隋唐时期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2006年5月25日,十二连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沿革

十二连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进退两易。[3]

文物遗存

古城只剩残垣断壁,与此相映的还有城西侧的秦长城。有关史料载:“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界垒石为城,树榆为塞”。考古学家们还从这座古城遗址上发掘出不少珍贵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代都各有一些代表性器物。其中晚唐时期的绿釉陶质小狗和白釉瓷质小山羊,被专家们称为“举世稀有的艺术珍品”。现已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