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fù]蛇(学名:Crotalinae),[2]是有鳞目蝰蛇科蝮亚科蛇类的统称,是毒性剧烈的毒蛇。截止2025年6月,在ITIS[a]中收录蝮蛇21属259种,[9][10]代表物种有东部菱斑响尾蛇、三色矛头蝮等。[11][12]蝮蛇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由蜥蜴类祖先演化而来,具细长身体与热感应颊窝。其在亚洲、美洲因地理隔离、[13][14]气候变化及种间关系等因素分化演化。[13][15] 蝮蛇体态特征多样,体型因物种差异大,30厘米至3.6米以上不等,与食性相关;头部具热感应颊窝、宽扁三角形头及可折叠毒牙,毒牙长度因物种而异;鳞片颜色丰富,具隐蔽性斑纹或鲜艳色彩,部分有棱;一些蝮蛇尾端有特殊结构,幼体与成体尾部颜色或不同。[2][16]蝮蛇全球分布以美洲(北美、中美、南美)为核心,欧亚大陆亦有分布,部分广布、部分局限于岛屿或山区(如三色矛头蝮等)。其栖息环境多样,涵盖沙漠、雨林等,部分适应农田等人类改造生境,不同物种微生境偏好各异,体现对气候与生态位的精细适应。[2]蝮蛇多为卵胎生,5-9月繁殖,每窝产仔数因物种而异,小型物种1-10条,大型物种可达数十条。[2][5]蝮蛇幼蛇出生即独立,1-3年性成熟。[2] 许多蝮蛇物种因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和人类迫害而种群减少。截至2025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蝮亚科物种中,极危约3%、濒危约6%、易危约16%、近危约10%。[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对部分蝮蛇实施分级保护。[8][7]同时,保护栖息地、开展科普教育及推动可持续实践至关重要。[17] 蝮蛇经济价值显著,活蛇价高且供不应求,其干毒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8]在医药领域,其抗栓酶可治脑血栓,毒液提取物具心肌保护作用。[19][20]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均可入药,其肉味甘,性平,有毒,酿酒可治疗癞疾诸瘘,心腹痛,可下气结,除蛊毒;其胆主治各种漏疮;其皮烧成灰治疗疔肿、恶疮、骨疽;其蜕可治身痒、疥癣;其骨主治痢。[21][22]在科研领域,对蝮蛇毒液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为开发新型药物提供理论基础。[23] 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