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论

西方哲学认知论概念
独断论(dogmatism)又称“教条主义”,该概念源自“教条”(dogma)一词,该词最初为古希腊语,意为“观点”“信条”,罗马时期,这一词汇开始具备“哲学信念”“建立在某一原则上的观点”的涵义,并在其后运用于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在西方哲学中,称一个人为“独断论者”,说明这个人以某一系列教条为基础,展开思考、行动,而不对这些教条加以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1][2]
在哲学界,“独断论”所指的内容并不一致。历史上,最早提出“独断论”概念的学者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克斯都·恩丕里柯,塞克斯都将亚里士多德等认为自己把握了确定知识的哲学家称作“独断论者”,虽然塞克斯都并不一定反对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念,但他认为他们对真理的观念是不可取的。[3]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中世纪经院哲学视作独断论,虽然笛卡尔并不反对经院哲学的具体理论,但他认为经院哲学所信奉的教条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与之相对,笛卡尔认为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知识找到一个确定的基石。[4]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德国哲学家康德均认为传统的唯理论哲学是独断论的哲学,其中休谟利用经验主义以及还原论的思路讨论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并认为无法还原成具体经验的知识均是独断的知识。[5]康德则通过区分先验知识与经验知识,在认识论领域提出了一次“哥白尼哲学革命”,以此为人类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奠基。在康德看来,传统的唯理论哲学由于忽视了经验知识的必要性,因此也是独断论。[1][6]近代以来,大部分支持独断信念的学者不再认为独断信念是绝对为真的,但认为这些信念能够为人的其他信念、行为提供正当性支持,因此依旧是合理的。[7][8][9]
西方哲学中,“独断论”一词通常涉及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对独断论者而言,他们所依据的教条是绝对为真的,这一点预设了“无误信念”的存在,并与怀疑主义的观点相对立,怀疑主义者认为人类无法把握无误信念。[10]“无误信念”是否可能存在,这一问题成为西方哲学讨论的焦点,并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11]

词源与定义

独断论(dogmatism)又称“教条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称一个人为“独断论者”,说明这个人以某一系列教条为基础,展开思考、行动,而不对这些教条加以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1]从词源上看,“独断论”源自“教条”(dogma)一词,该词最初为古希腊语,意为“观点”“信条”,其后被传入拉丁语。罗马时期,这一词汇开始具备“哲学信念”“建立在某一原则上的观点”的涵义,并在其后运用于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科学等各个领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