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也称感染性贫血,是指各种细菌、病毒、原虫病原体感染所致的贫血。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占所有慢性病贫血的18%~95%。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失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加。临床表现可有贫血的一般症状:乏力、苍白、食欲减退、心慌气短及感染性疾病的表现。通过积极祛除病原微生物、治疗原发病,可使贫血得到纠正。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

就诊科室

  • 血液病科、感染科、内科

病因

  • 当人体因受到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侵害而导致急性、慢性感染性疾病时,会引起体内产生一系列异常和变化。主要有:
  • 失血:胃肠道、泌尿系统、呼吸道受到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后可引发出血症状(如钩虫病)。
  • 红细胞生成减少:许多感染可对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
  • 红细胞破坏增加:
    • 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原虫的侵袭时,可使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红细胞在脾、肝脏破坏过多,产生血管外溶血
    • 病原体本身或其分泌的毒素及其他产物的直接作用、或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间接作用,使红细胞迅速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