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㫝

王㫝
王㫝(1338年 —1352年),高丽王朝第30任君主(1349年—1351年在位)。蒙古名迷思监朵儿只。他是高丽忠惠王王祯庶子,母亲是禧妃尹氏。1348年受封庆昌府院君,同年底其兄忠穆王王昕[hōng],他被元顺帝召入元朝,并受封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倭寇。1351年元顺帝废㫝立祺,他被迁往江华岛居住,翌年遭毒死。死后葬于聪陵,元廷赐谥号“忠定”。

人物生平

高丽忠定王王㫝生于至元四年(1338年)八月,是高丽忠惠王王祯的庶子,母亲是禧妃尹氏。至正八年(1348年)四月被封为庆昌府院君。同年十二月,其异母兄忠穆王王昕薨,德宁公主命奇辙、王煦权署征东行省,派李齐贤奉表奏请宗主国元朝在忠惠王之弟王祺(后来的恭愍王)和忠惠王之子王㫝中选择一个立为国王。当时,高丽大多数大臣归心于王祺,并由李谷起草了百官耆老联名给元朝中书省的上书,请立王祺。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元顺帝召王㫝入朝,这是要立王㫝的信号,高丽台谏典法会议欲阻止此行,但没成功。这被推测为禧妃尹氏家族勾结亲元势力的结果,而高丽出身的元朝宦官高龙普则被指为说服元朝钦点王㫝的关键人物。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初八,元顺帝册封王㫝为高丽国王。七月二十七日,王㫝在元朝翰林学士双哥的陪同下回到高丽,双哥将国印授予王㫝,王㫝于同日即位于康安殿,是为忠定王。
忠定王即位时尚年幼,遂以卢頙、李君侅(李[yán])、孙守卿为宰相,主持政务,幕后操纵的则是亲元势力崔濡及禧妃尹氏一族的尹时遇、闵思平(禧妃尹氏的舅舅)等人。在忠定王之前的忠穆王时,高丽大臣王煦、金永旽等主导整治都监进行改革,然而经过打死奇皇后族弟奇三万的风波后,整治都监尽管被保留,却再也不能有大刀阔斧的作为,逐渐沦为有名无实的机构。到忠定王即位后,更是撤销了整治都监,高丽便走回腐败溃烂的老路。至正十年(1350年)二月,倭寇骚扰庆尚道沿海,折磨高丽数十年的倭寇之患(庚寅以来倭寇)由此开始。
尹氏外戚与崔濡等亲元势力的共事并不持久,很快产生矛盾,忠定王自然支持母家,崔濡兄弟遂逃亡元朝。尹氏独霸高丽政局,尹时遇甚至被称为“尹王”。另一方面,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倭寇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袭击紫燕岛和二木岛,将当地民居焚毁[dài]尽,又侵入南阳府双阜县。由于忠定王无力解决高丽所面临的危机,还可能加上去元朝的忠定王嫡母德宁公主亦怜真班   与崔濡、崔源兄弟   的因素,元顺帝决定废幼立长,撤换高丽国王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初六日,元朝派遣的断事官完者不花来到高丽,封府库,收国玺,忠定王被迫迁居江华岛,接替王位的则是江陵大君王祺,是为恭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