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圣教序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是由唐太宗撰写的一篇序文[1],永徽四年(653)立,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该碑文立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厚0.28米,共30行,行字数不等。《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一篇重要的佛教文献,被誉为"佛教经典之首"。它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历史,阐述了佛教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历官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渡江北游名山,先后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等书迹,遂改本师,草书张芝真书法钟繇,得个中奥妙,然后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造出妍美流便的今体,于真、行、草三体有极高的成就。先有梁武帝评其书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再有唐太宗李世民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霞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zhù]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于帝王的喜爱提倡,又有群臣的附和,更因为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道媚劲丽的书风,确为后世所钦仰,千百年来被尊为“书圣”,被书法界奉为圭[niè],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