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辅,原名蒲文昶,又名蒲正应,[1]先后化名陈国瑞、郑理中等;时年40岁左右,重庆市铜粱县人,他的个头不高,说话时细声细气,因他常戴一副近视眼镜,熟人都称他为“郑眼镜”。
人物生平
蒲华辅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1930年8月任中共铜梁县行委主席(相当于县委书记),同年10月2日,他以四川工农红军第七路游击队政委的身份,领导铜梁县农民武装和县警察中队300多人暴动,失败后转移到成都,仍被敌人捕获,并被判处徒刑入狱关押了三年,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蒲华辅在重庆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1938年至1940年3月,他先后担任铜梁、江北县委书记。1940年4月,蒲华辅调任万县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5月,调任川康特委委员;1946年9月,改任成都工委书记。1947年3月,公开的四川省委被迫从重庆撤回延安,同年6月,蒲华辅奉命到中共中央上海局接头,成都工委才与上级恢复了组织关系,根据钱瑛的指示,恢复中共川康特委,蒲华辅任书记。 蒲华辅在成都成城中学(今成都市第十九中学,旧址在九眼桥长途汽车站附近)以地理和历史两科教师的职业为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