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自1879年W.冯特创立心理实验室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引入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对社会心理现象的量化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历史沿革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1860年,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发表了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随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作品相继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尔波特和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方向。尽管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的社会促进实验是最早的尝试之一,但奥尔波特和默德的工作使得实验社会心理学在美国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40至50年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了顺从的研究,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焦点。70年代,归因理论成为研究的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方法

实验社会心理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系统观察、比较文化研究、档案研究、测量法、统计法、模拟法、访问法和问卷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1897年N.特里普利特的研究,他发现了社会促进现象,即集体环境下个人工作效率高于单独工作的情况。此外,他还研究了儿童在集体和单独工作状态下的效率差异。这些实验虽不完美,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证明了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