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

英俄曾经在亚洲腹地进行的地缘政治竞赛
大博弈(英文:“The Great Game”,俄文:“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即“影子竞赛”之意),或译作大竞争、大竞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术语,特指大英帝国沙皇俄国争夺中亚控制之战略冲突。“大博弈”一语之提出者,一般认为是亚瑟·康诺利,后因英国小说家鲁迪亚德·吉普林之小说“Kim”而流传开来。
传统上之大博弈时期约为1813年至1907年英俄协约时止。1917年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大博弈展开了较为缓和之第二阶段。

称呼

1904年1月,“地理政治学之父”麦金德爵士在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中提出了一种悲观的看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尤其是铁路在欧亚大陆内部的扩散和兴盛,过去被海洋国家围困在冻土地带,资源动员能力贫弱的大陆强国俄罗斯帝国,现在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去改善其物力、财力状况和武装部队的质量。假以时日,俄国将发起一场宏大的“西进运动”,首先向南、继而向西拓展势力范围,把中亚和东欧囊括进一个巨大的“枢纽地带”(Pivot Region)之中。在这块封闭的版图内,俄国将建立独占性市场,开发其间数量惊人的矿产和人力资源,以继续向大陆边缘扩张。待到它能占据理想的出海口、并建立起一支远洋舰队,就可以阻断大英帝国的全球海上贸易,并迫使后者的盟友改换阵营,届时俄国的“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
麦金德做出这一论断之时,正值英俄在欧亚大陆腹地 的权势争夺进入尾声。围绕着阿富汗波斯以及中亚各汗国的归属,两个强国进行了为期近百年的冒险和对抗。史学界沿用著名诗人吉卜林创造的一个术语,称这场角逐为“大博弈”(The Great Game)。海洋强国在干预大陆事务时经常遭遇的力量损失梯度,在“大博弈”中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英国在中亚的力量收缩以及1907年英俄协约的达成。但俄国绝非最终的胜利者——英俄协约达成之后仅仅10年,彼得堡苦心经营一个多世纪的大陆腹地秩序就随着二月革命的到来而彻底崩溃。尽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残酷的内战之后再度在中亚站稳了脚跟,但它再也未能恢复在波斯高原的优势。到了1979年,踌躇满志的苏联再度出兵阿富汗,却遭遇了更加悲剧性的命运,整个国家就此土崩瓦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