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

诊脉方式
悬丝诊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中医诊断方法,也被称为“线诊”或“丝诊”。它是指医生通过将丝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利用手指触摸丝线的震动和脉象变化,来诊断病人的病情。[1]在古代,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如男女有别、病人身体不便等),医生无法直接接触病人的脉象,因此采用了悬丝诊脉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触感,能够准确地判断丝线传递的脉象信息。[2]
传说孙思邈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3]
悬丝诊脉实际上是集中医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学、周易与中医学、自然科学、等诸多综合类学科的精华。“丝”是起个桥梁之作用。[4]

起因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