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嚼酒

古代酿酒的一种方法
口嚼酒,又叫醴酒,是现实存在的一种古老而经典的酿酒方法。[2][3]顾名思义,就是“嚼米为曲”利用口水中的酶来酿酒的。口嚼酒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诸地域,亚洲大陆的口嚼酒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1][4]
咀嚼法起源于母亲用嘴咀嚼米饭喂婴儿,利用唾液中的淀粉酶使婴儿容易消化吸收,后来便应用到制“[]”上。[5]口嚼酒是利用人唾液中的淀粉酶作为淀粉分解酵素,再加上空气中的野生酵母来发酵,是一种最原始的酿造酒 发酵方法。[6]它的特点是嚼米者须是女性和操作者都要有一个不断重复的将嚼过的米“吐”入一定容器中的动作行为。[5]
嚼酒在现代社会中已消失匿迹,或许有的人会因为好奇来制作口嚼酒,但是以饮用为目的来制作口嚼酒 的人已经没有了。口嚼酒的没落的原因是口嚼酒纯度不高、味道不好,而且产量也极低,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7]

命名

明朝陈继儒的《偃曝谈余》里写 道:“琉球造酒则以水渍米,越宿,令妇女手搓口嚼取汁 为之,名日米奇。[7]据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荟》记载,古国真腊地区(现柬埔寨)酿酒是“于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夕成酒”,故也称为“美人酒”。《日本决释》一书中有“上古之代,口中嚼米,吐纳木秬,经日酣酸,名之为醴。故今世谓酿为嚼,是其法也”的说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