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端明

明朝时期官员
盛端明(1476~1556年),广东大埔县大麻镇人。又名盛希道,谥荣简。生于饶平县大麻村(今属大埔县)。其父盛凤仪,安溪县教谕,修安溪学宫时掘地发现宋端明学士希道先生墓碑,因而取名端明。盛端明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参加乡试考中解元

人物简介

盛端明(1476—1556),字希道,号程斋,明潮州府海阳县[luán]洲都大麻人(今大埔县大麻镇)。故居在大埔大麻镇附麻村吴屋墩。父盛凤仪,成化元年(1465),以海阳县学生员岁贡(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年资长久的[lǐn]生升入国子监学习),后以贡监任广东仁化县训导,不久任福建安溪县教谕并代理一县政事。
端明因父凤仪修安溪学官,掘地得宋端明学士希道先生墓碑而取名并字“希道”。明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得第一名为解元。十五年,殿试中进士,再考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散馆试后,适遭父丧,服满,授任翰林院检讨(俗称太史,掌修国史,位在编修之下)。不久,乞准离职终养老母。时有浙江提督学道(省学官,掌管省内生员考试升降之事)因考核过严,所属生员意见极大,朝中许多大臣推举他主持浙江学政。正德十四年(1519),他升任浙江按察分司[qiān]事兼提督学道。既到任,即复核前任所剔生员,凡有不当,均予复试取录。他尝言:“育才如种树,广栽多植,方能成林。参天之树,需如此方能长成,怎可怀疑其全为荆棘而尽数[shān][]?”他秉性温和谦朴,但绝不违心随和,故无人敢用私情相干犯。
其后,[zhuó]升为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并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南京粮储总督。因被人挟恨弹劾,恩准退职返乡,时在嘉靖十五年(1536)。其时盛年已六十有余,乃筑舍于府城东山,意拟自此终老,专研平生所爱药石及长生术要。家居10年,著《程斋医钞撮要》五卷、《玉华子》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