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变是指发生于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中国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兴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甲申之变不仅结束了持续276年的明朝统治,也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2][3]
在甲申之变期间,1644年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甘肃发动兵变,随后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员纷纷投降。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明朝正式灭亡。仅40天后,满清军队南下,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迅速摧毁了大顺政权和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清军以北京为基地,顺利建立了清朝统治。[2][3][4] 甲申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结束了明朝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以汉族为主的政权,开启了满清对中国长达近三个世纪的统治时期。[2][3] 历史背景
明末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