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舰导弹也称岸防导弹、陆基反舰导弹。(Ground-Based Anti-Ship Missiles),是从岸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是各国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4][5][6] 20世纪50年代,苏联首先研制岸舰导弹。[1]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国、美国、日本等相继研制生产岸舰导弹。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二代岸舰导弹相继服役,以法国的MM38以及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岸防“奥托马特”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第三代岸舰导弹研制成功并服役,主要是以美国的AGM-84导弹(鱼叉)等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第四代岸舰导弹出现,已经服役的有俄罗斯“堡垒”超音速岸舰导弹等。2018年,中国公开CM-401小型反舰 弹道导弹。[7][8][1][9]岸舰导弹常被用来防卫海军基地、港口、沿海重要地域及海岸线。[6]岸舰导弹通常由弹体、动力装置、制导装置、弹头等组成。岸舰导弹与地面上的目标探测指示系统、发射设备、发射控制系统和技术保障设备等组成了岸舰导弹武器系统。[10]在系统组成、使用性能和工作原理等方面,岸舰导弹与舰舰导弹相似。岸舰导弹可从海岸固定阵地发射,亦可实施车载机动发射。[10]代表型号有俄罗斯的堡垒-P、日本的12式、乌克兰的海王星、中国的鹰击12B等。[6][11][12][13] 岸舰导弹被称为海上舰船“杀手”,与传统的岸炮相比,岸舰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等优点,可以有效阻击敌方舰艇靠近本国海岸。[3]就导弹技术发展而言,超音速和高亚音速仍将长期并存,并在各国之间继续争论。随着舰载反导系统的飞速发展,岸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7]“一弹多用”将成为反舰导弹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即同一种类型的反舰导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发射平台,达到舰射、空射、潜射和岸射通用。[14]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