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规

东晋末年的将领
刘道规,(公元370年-公元412年),字道则,东晋末年的将领。[1]
刘道规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并且深受他哥哥刘裕的赏识。在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刘道规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桓弘镇守广陵,他任命刘道规为征虏中兵参军。当刘裕攻克京城时,刘道规与刘毅孟昶一起斩杀了桓弘,并收集部队渡过长江,进一步平定了京邑,导致桓玄败逃。随后,晋大将军武陵王司马遵按照朝廷的旨意,任命刘道规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之后,刘道规与刘毅、何无忌一起率军追击桓玄。他们在盆口击败了桓玄的部将何之,又在峥洲(今天湖北黄冈附近)以少胜多,打败了桓玄的主力军队。接着,刘道规继续进军,收复了荆州,清除了桓玄的残余军队。因此,刘道规被封为辅国将军、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随后,刘道规又进一步采取行动,彻底清除了荆州、江州豫州地区的桓氏残余势力。他因功勋被封为华容县公,并兼任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在卢循徐道覆的叛乱中,刘道规先后击败了桓谦与卢循部将荀林的联军以及徐道覆的军队。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刘道规在建康病逝,享年四十三岁。他被追赠为侍中、司徒,并谥号为烈武公。因为平定桓谦的功劳,他被封为南郡公。后来,刘裕代替晋朝建立宋朝后,又追赠他为大司马,并追封为临川王[1]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刘道规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自称是西汉楚王刘交的后裔。曾祖刘混,在两晋之交时避乱渡江,定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父亲刘翘,仕本郡为功曹。长兄刘裕,原是北府军中下层军官,因平定孙恩之乱有功,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受到东晋权臣桓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