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

无偿提供给在校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的资金
助学金是无偿提供给在校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的资金。[3]
助学金是与西方现代大学共同出现的概念,最初由慈善人士、慈善机构、宗教组织、高等院校、皇亲国戚和统治者设立。[3]二战前,英国就已产生了由各地方政府严格审核的学生助学金。[3]1952至1983年,中国继承1949年前的公费制和供给制,进入以实施人民助学金为主的助学阶段。[1]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法》,提出针对低收入家庭设立的助学金项目。1972年,美国国会修订《高等教育法》,增加设立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即后来的“佩尔助学金”)。[2]2007年,中国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相关意见和办法,正式确立国家助学金制度。[1]之后,由于助学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存在从“机会均等”向“资助均等”“利益均占”蜕变的倾向,促使人们对该政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进而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把目光转向更有利于高教发展、社会发展,更为公平也更为有效的资助政策。[3]
助学金政策具有无偿提供、无需归还的性质,旨在通过帮助贫苦学生克服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但随着资助人数和比例的上升,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规模扩大,也进而影响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经费投入的平衡。[3]

定义

助学金是无偿提供给在校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的资金,是指给予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及对成绩优异者的奖励基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