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片

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
1
4
生鱼片是一种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它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在日本很受欢迎。生鱼片制作简单,食用可口,营养丰富。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的炒、炸、蒸等烹[rèn]方法,因此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但是从卫生角度考虑,如果生鱼片没有经过很好地处理,会成为人们患传染病的根源。因此,在食用生鱼片时,应该选择新鲜的鱼类,并确保它们经过了充分的处理和消毒[1][2]

发展历程

先秦时代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周朝[3]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xiá]西白水县之内)迎击[xiǎn][yǔn],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晰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关于中国南方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4],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虽然《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