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角

中国戏剧的角色行当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丑角通过“讽刺嘻笑”的形式调节戏剧节奏,为作品锦上添花。[1]
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与眼窝间勾画脸谱,指其容貌不俊美,丑角扮演的是男性中那些风趣伶俐或奸阴狡诈一类的角色,与大花脸对此俗称小花脸,与大花脸、二花脸并列俗称三花脸。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以念、做兼唱为主的称为文丑,以念和武打为主的称为武丑。[2][3]
文丑:所扮演的人物极为复杂,既有文人、墨客、秀才书吏师爷、教师,又有贩夫、走卒、奴仆、家人等。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坐楼杀惜)的张文远等,属于官员或学士,故也称方巾丑和袍带丑。《武松打虎》的酒保、《钓金龟》的张义、《小放牛》的牧童等,因身着茶衣腰包,又叫茶衣丑。[2]
武丑:俗称开口跳,讲究念白的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流利,动作轻便敏捷,矫健有力,着重翻跳跌扑的武功,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刘利华、《三盗令》的蔡庆等。在一些神话剧中,如《闹龙宫》的龟帅等角色,也由武丑演员扮演。[2]

角色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