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audio dub),[1]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它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语言对白。同时由于声音出现错漏,由原演员重新为片段补回对白的过程亦称为配音。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2]是一种电影、电视表现手法,将未经现场录音的镜头配录上对白、解说音响效果和音乐。[1]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此后,有声电影和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配音的出现。[5]上世纪30年代,“配音译制(dubbing)”技术出现,使得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开始采用配音译制。[6]20世纪30年代,苏联、东欧电影开始输入中国。[7]1948年,中国最早的专业译制片生产基地长影译制片厂成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4]2018年1月22日,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开播,该片是世界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近年来,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配音中的运用趋于完善。[7]配音大致分为人物语言配音和叙述语言配音两大类。[5]配音具有多种功能,能准确传达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具备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传递信息、营造氛围和美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 截至2023年,配音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无论是纪录片、动漫、有声书,还是导航等,都对配音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9]
基本概念
配音,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2]是指台词的配录,很多时候电影需要由专人配录台词,如译制的外语影片、动画片等等,有时由于表演者的语言问题也要由他人为其配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