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

官职名称或军衔称号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元帅”一词源自上古德语中的“马”和“仆人”。
元帅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有的国家还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三种;前苏联在陆军中又区分为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等。

历史起源

元帅,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国王马窖的官。从中世纪开始,法国军队开始用元帅这个称呼,不过那时候等级不高,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到了16世纪,法国开始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从那以后,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立这个军衔。
在中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城濮之战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 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