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粒子(strange particle),即所有奇异数不为零的粒子。它们的奇特性质是结伴产生,产生快、衰变慢。起初对此无法解释,故称奇异粒子。 1953年M.盖耳曼西岛引入新的量子数奇异数,才成功地解释了这种奇异性质。 发现
1947年在 宇宙射线的研究中,首先观察到了奇异粒子,但只是在1954年加速器实验中产生了奇异粒子之后,再经过系统研究,这类粒子的“奇异”特性才逐渐明朗。所谓奇异粒子,是指当时新发现的一大批新粒子。
在发现p介子的1947年,人们利用宇宙射线在云室中拍下了两张有V字形径迹的照片,衰变产物是p±介子和质子(p)。这两种径迹不能用任何当时已发现的第一代粒子来解释,于是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这一定是两种未发现的粒子衰变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拍摄了十多万张宇宙射线照片,终于发现了这两种不带电的新粒子。其中一个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被叫做“k0介子”;另一个约为电子质量的2200倍,称为 l粒子(读“兰布塔”)。我们称它们为第二代粒子,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产生快,衰变慢;(2) 成对(协同)产生,单个衰变。这些特点用过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又称它们为“奇异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