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

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的碑刻
汉碑(音hàn bēi)指的是汉代的碑刻,这些碑刻的文字主要采用隶书字体,而碑额上的文字通常使用篆书。汉碑及其拓片流传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包括《张迁碑》、《乙瑛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和《曹全碑》等[1]

形成与发展

起源

汉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使用的是一种称为“丰碑”的大型木制物品,用于测量日影、引导阴阳。随着时代发展,丰碑逐渐演变为石制的墓碑。到了东汉时期,墓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碑的形制包括碑座、碑身和碑首三个部分,其中碑座又称“趺”,有龟趺、方趺等多种形式。碑身是一块长方形的竖石,正面称为“阳”,用来镌刻碑文;背面称为“阴”,用于刻写题名;两侧则分别称为“侧”,同样用于刻写题名。碑首称为“额”,用于刊刻标题,常见形状包括半圆形、圭形和方形,周围常雕刻有螭龙、蟠螭等图案。汉碑的碑首还常常带有穿孔,有时还会在外围加上一圈装饰,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悬挂绳索来牵引棺木[2]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