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也被称作蓝矾、胆矾、铜矾,是一种蓝色晶体,无臭。溶于水(20℃时,在水中溶解度为356g/L)及稀乙醇,不溶于无水乙醇。加热至110℃失去四个结晶水,高于150℃则形成白色易吸水的无水硫酸铜。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如将失水的硫酸铜投入酒精或含水有机物中,可恢复蓝色结晶。[2][4][1]
五水硫酸铜应用广泛,在医药领域,可用于治疗各种铜缺乏症,治疗沙眼、湿疹、急性皮炎、手足癣,用于催吐;也是生产异烟肼[jǐng]、乙胺嘧啶的辅助原料;农业领域,五水硫酸铜既是一种肥料,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杀菌剂;工业领域,用于制造其他铜盐,染料工业用作生产含铜单偶氮染料,也是有机合成、香料和染料中间体的催化剂;涂料工业用油酸铜作船底防污漆 的毒害剂。此外,硫酸铜还可制作织物媒染剂、木材防腐剂、饲料添加剂,也用于电解、电镀、鞋革等领域及制造电池等,同时硫酸铜也是配置双缩脲试剂的主要成分。[5][6][7][8][9][10] 发现历史
汉代《淮南万毕术》卷下记载:“白青得铁即化为铜”,白青是水胆矾。用铁在胆矾中置换生产金属铜在唐朝已开始,两宋时期已形成工业规模,当时称为“浸铜法”。[11] 公元166年,一位名叫盖伦(Galen)的自然物理学家记录了在塞浦路斯岛的原位铜矿铜的浸出工艺,公元23~79年,Pliny记录了西班牙从硫酸铜矿中用浸出工艺生产结晶硫酸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