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侃

北魏大臣
杨侃(488-53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大臣,侍中杨播之子,出生于陕西华阴。他喜爱琴书,尤其擅长计划策划,袭爵华阴县伯。长孙稚请他为录事参军,之后他从平萧宝[yín]叛乱中立下功勋,被任命为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后转任岐州刺史。他历任度支尚书、给事黄门侍郎,最终升任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封为济北郡公。他在孝庄帝斩杀尔朱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普泰元年,他被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害死于长安,时年四十四岁。太昌年间,他被追赠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并归葬于华阴祖[yíng]

人物生平

杨侃,杨播之子,字士业,从小热衷弹琴、写字,对儒家经典进行深钻细研,对仕途则一派漠然。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见他到三十岁了还不开窍,亲友们开始着急起来,纷纷劝其出山为官,杨侃呢,仍是不急不躁,慢悠悠地说:"良田从来不用担心误了农时,人也一样,我现在的问题不是争取时间,而是要修炼自己的才能。"三十一岁那一年,杨侃才承袭了父亲华阴伯的爵位,以汝南王骑兵参军的身份步入了仕途。在以后的日子里,杨侃先后任过扬州刺史录事参军雍州刺史的录事参军、通直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和给事黄门侍郎卫将军光禄大夫等职。他在协助扬州刺史担任录事参军时,曾以自己的敏锐和明察,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帮助对方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从而赢得了主动。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北魏南梁对峙在中国的版图上。
南梁豫州刺史裴邃利用自己的地盘与北魏之地接壤的条件,将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周围以李瓜花为首的十余户北魏人家收买到自己一边,约好双方里应外合,攻取北魏的寿春城。为了掩人耳目,声东击西,裴[suì]故意向另一个方向的百捺城遣人移兵,还煞有介事地在那里修筑工事,加强防卫,做出一副将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白捺城的样子。扬州刺史几乎被裴邃的假象迷惑了,而杨侃却坚决认为,裴邃此举事出蹊跷。经过一番调查,终于识破了裴邃的阴谋,迫使裴邃放弃了此番计划,同时将里通外国的李瓜花等人绳之以法。在任度支尚书兼黄门侍郎期间,杨侃还经历了另一次考验。当时北魏北海王元[hào]一度投降了梁朝,并反戈一击,与梁朝将领陈庆之率兵攻打北魏。由于北魏没有思想准备,加上元颢叛变所带来的北魏与梁朝力量上的倍减和翻番的特殊情况,所以梁朝的这次行动给北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战场上北魏连连失利,已经丢掉了三十二个城池。北魏将领尔朱荣已经坚持不住了,打算北撤。这时,已经对形势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的杨侃开始说话了。他说:无需撤退,不仅不要撤退,还要在黄河沿岸布下渡河的阵势。尔朱荣听从杨侃的安排,将所有的兵员集中起来,在黄河北岸数百里的区域里,做出了大军就要渡河的姿态。其实,北魏不仅没有渡河的实力,连这些做样子的人马也是好不容易临时拼凑的。元颢陈庆之看见北魏这个阵势,首先胆怯了。尔朱荣乘势渡过黄河,收复了失地。杨侃不止有武将的才能,同样具备治国之才。在洛阳,杨侃发现由于朝廷对货币的发行过于谨慎,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为私铸,钱体既薄又小,成色严重不足。这样一来,实际上米价无形中就被大幅度提升,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杨侃将这个情况反映给朝廷,极力呼吁再铸五铢钱,这个建议得到了北魏孝庄帝的采纳。
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