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1] [2]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3]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定义了可持续发展,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系统阐述。[4]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 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5]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针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2] 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持续发布相关进程报告,参加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同各国分享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全球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7] 简介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 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泛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