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

用于排版印刷的木质反文单字
木活字[1]是一种用于排版印刷的木质反文单字,通常使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雕刻而成。由于其取材方便、成本较低、制造简单快速,因此在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广泛应用。然而,木活字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木材纹理不均匀导致刻制难度增加,遇水易变形,以及与药剂结合不易分离。

发展历史

中国的活字印刷始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2]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探索。随后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多种形式。其中,木活字的影响较为显著,仅次于雕版印刷。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创造了超过3万个木活字,并成功使用这些活字印刷了自己的著作《大德旌德县志》。这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木活字本方志的诞生。木活字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尤为普及,不仅有汉字木活字,还包括西夏文、回鹘文等少数民族的文字。清朝时期,木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家谱的印刷方面。

制作过程

木活字[3]的主要制作方法是首先用纸书写字样并将其贴在木板上,按照样式刻字后再锯成单字,接着修整尺寸使其一致。排版时,将单字排列成行,行与行之间插入竹片隔开,排满版框后填充平整,涂抹油墨并覆盖纸张,最后用棕刷垂直刷印。此外,王祯还创新性地设计了转轮排字架,通过旋转轮盘来提高取字和归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