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2][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2]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其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儿逐渐增多,传染病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传染病患儿的血液和体液,如注射、采血、输血、各类标本的采集等,因此也面临着锐器伤与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巨大风险。护理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尽量减轻对护理人员的身心伤害。[3] 中国首部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若干规定》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4]
分类
根据暴露源的种类和性质,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其中,医疗机构内最常见的就是感染性职业暴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