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庆-抖音百科
人物经历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年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组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汪奠基教授攻读中国逻辑史。1966年李元庆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组从事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迫于生计不得已,李元庆从北京调回山西省运城地区工作。1979年,随着中华大地改革大潮的崛起,学术事业日渐繁荣,李元庆又调到山西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开始步入并实现他“做学者”的宿愿。八十年代初期,他投身“六五”重点课题和“七五”规划教材,先后和同仁进行逻辑史研究,合著或合编并出版了《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史教程》、《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等著作,发表了《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系列论文,提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宜仅仅局限于形成逻辑的狭窄范围,更不应机械套用亚氏逻辑模式,而直接和间接地导出所谓“中国无逻辑”的说法。中国古代社会民族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哲学和逻辑思想必然同社会伦理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不可囿[yòu]于“纯逻辑史”的追求,它应有广阔、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学术事业的劫后复兴和学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华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形成热点,三晋文化研究正期待着学者们的投入,李元庆在中国逻辑史研究告了一段落后,就转入了对明代理学大师薛瑄[xuān]思想的研究,和他人合作校点了《薛瑄全集》,出版了《明代理学大师薛瑄》专著,发表了《薛瑄的实学思想与明代实学思潮》;《中国理学史上的中间环节—薛瑄的认识论析评》等系列论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薛瑄的学术道路、薛瑄的河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演变的进程、薛氏学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的地位等,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按照历史的真实,阐明了薛瑄在中国理学演化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都是对河东实用和薛氏学最新的全面研究。紧接着,他又组织了省内外数十名学者,主持编撰了大型人物评传《山西一百名人评传》。这部书对于自西周初年至清末的山西100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进行系统述评,大体勾勒出上下三千余年的山西地区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从而也为他研究视野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的领域拓展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它是当代三晋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接着,他又用极大的精力,撰写并出版了40万字的《三晋古文化源流》,此作成为三晋文化研究的最高成就和纲领性文献。他著述的《中华地域文化集成·三晋文化》,发表的《三晋古文化概览》、《三晋古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chú]议》等论文,首次提出了三晋古文化研究的“三个历史层面”及“两大特点”的构想。三个历史层面:一是自西周晋国立国至战国韩赵魏灭亡,即三国古文化自身发展的历史行程;二是晋文化的孕育期和史前期,亦即晋文化的形成的历史渊源;三是晋文化历史延续和流变。自秦汉统一全国,三晋文化如百川归海,容入了中国封建历史文化长河,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两个特点是:以临汾、运城、上党三大盆地形成的“河东文化”;以太原、忻定、大同三大盆地形成的“雁门文化”。一个是农耕文化,一个是游牧文化,两 者交相辉映,构成了山西和其他地区明显的不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