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卿

清朝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办事干练,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1]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曾当佣工。[2]清康熙中期,与祁县祁城村的张杰、史大学三人一起在费扬古部做军厨、服杂役。后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跟随康熙征剿噶尔丹的部队进人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做生意。当时,他们三人只是肩挑小贩,蒙古人称为“丹门庆”(货郎)。康熙帝征服噶尔丹之后,清兵移住大青山后的武川,但部队的大部分给养仍然依靠该部原驻防地山西右玉杀虎口供应。于是,他们三人合伙在杀虎口开了一个商店,名叫“吉盛堂”,掌柜王相卿。后因生意不佳,张杰、史大学返回祁县,只留下王相卿坚守。过了一段时间,生意渐有起色后,王相卿又招来张杰、史大学一起经营。到康熙末年他们将吉盛堂改为大盛魁,经理(掌柜)仍然是王相卿。起初,他们将总号设在外蒙古科布多,后又移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3]极盛时,有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白银。[2]
王相卿头脑灵活,有抢占市场先机的经营理念。他抓住供应费扬古部队军需给养的机遇,不仅结识费扬古军队官兵和蒙古王公贵族,而且在西征途中学习蒙语、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更获得了漠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市场供求信息,为以后对蒙贸易打下坚实基础。他坚持以义待人,视人力为资本,提倡“秉信持能”,在任期间建立“人力股”,定下接班原则,保证了掌柜对商号的绝对经营管理权,为大盛魁的后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