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医病名
中风,中医病名,是多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wāi]斜、言语[jiǎn]涩或不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迅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中医取类比象而称之为中风。​西医学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属于此证范畴。[1]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后常遗留后遗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发病前,常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先兆症状。[1][2]
中风的病因是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 痰、[],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确定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辩证论治。[1]中经络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但意识清楚;中脏腑者重则甚至昏迷,伴肢体不用。中经络有风邪入络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相应的治疗方法为祛风通络、滋养肝肾平息内风、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主方分别是大秦艽汤、镇肝息风汤、化痰通络汤。中脏腑有痰热腑实证、痰浊瘀闭证、音竭阳亡证;相应的治疗方法为化痰通腑、辛温开窍除痰息风、回阳固脱;主方分别是星蒌承气汤、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参附汤。同时,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中成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推拿、康复训炼等疗法辅助治疗。[1]
中风应加强预防,重视头痛、眩晕等原发病治疗,调畅情志,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加强对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调节护理阶段应注意饮食宜忌,预防褥疮,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复发。[1]
中风在《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等古籍中均有记载。[1]